五四运动106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444400现场直播青年师生们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重走五四路挺膺担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向历史致敬,向未来宣誓,共同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在瞿少白、梁燕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沿着历史的足迹,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出发,途经中法大学旧址、北大二院旧址,最终抵达北大红楼,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大课堂。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场所,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精神高地”。就像瞿少白老师所介绍的那样,这里的展览巧妙地将历史文献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生动地重现了百年前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犹如为当代青年打开了 一扇追溯红色记忆的重要窗口。


北农青年在这里重温入团誓词,共同感悟光辉革命历程,汲取伟大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在薪火相传的团旗下展现青春担当。

中法大学旧址,那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热土,曾经孕育出众多热血青年。师生们行至此处,驻足停留,仿若能听到那个时代青年们充满激情的呐喊声,能真切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定决心。中法大学旧址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百年沧桑,它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摇篮,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红色阵地,进而在新时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使命在不断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大二院旧址,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曾经作为北大二院理科楼使用。瞿少白老师介绍说:“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之后,李大钊、陈独秀等在此开展活动,这里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的重要活动地。”这里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红色革命的交汇之处,既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摇篮,也是青年毛泽东确立信仰的重要场所。


最终抵达北大红楼,这里是李大钊开设中国首个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地方,他在此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了北方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20年,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建党”,于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共一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918至1919年间,毛泽东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在此期间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从而逐渐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所建筑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更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它所承载的民主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以及近代中国经历的苦难与抗争,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五四广场的纪念碑前,梁燕老师带领北农青年唱响团歌。青年们放声高歌,团歌那激昂澎湃的旋律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青春的热情与力量。在歌声里,他们仿佛看到了百年前那群热血青年,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勇敢无畏地站在时代的潮头,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不朽的华章。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此次“重走五四路”活动,不只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444400现场直播的青年学子们亲历历史,深刻理解了五四精神的内涵,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将五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责任,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